人文經典研讀計畫設立要旨

國立東華大學中國語文學系有鑑於經典研讀」在人文領域之重要與不可或缺性已愈獲重視,並期盼以經典教學來重振大學教育之人文精神、拓展多元文化之共識,近年來多致力於人文經典研讀」工作的推展。特於102學年度吳冠宏教授所主持之「言志與抒情的交響」經典研讀課程計畫既有之穩固根基上,由劉惠萍教授擔任計畫主持人,以「話語的流動」為主題,整合該系史籍與通俗文學等領域之師資,通過103年度「教育部人文藝術及社會學科經典研讀課程計畫」補助。

  課程研讀計畫大致分為三個層次,第一層為「研讀能力之奠基」,主要先透過吳儀鳳教授於大學部一年級所講授之「俗文學概論」課程作概念奠基;第二階段則為「經典內涵之深究」,更進一步透過分由魏慈德教授、賴芳伶教授大學部二、三年級所開設之「史記」「紅樓夢」二課程,以兩部中國古代正史、小說的經典、顛峰之作,提取中國古代經典「話語流動」的特徵;第三層為「經典意義的延展」,則由王文進教授、劉惠萍教授分於碩、博士班講授之「三國學專題」「神話學研究」、「中國神話研究」三門課程,引領研究生探析、推衍中國古代經典「口傳/正史/小說」、「想像/紀實/虛構」之對話、互文現象。並將依照各課程之不同,邀請對經典具有精深學養之專家學者蒞校演講。希望能藉由課程的執行與相關學術活動之推動,拓傳統中國語文學研究的空間,並啟發同學更多在地關懷及全球視野。

2014年10月23日 星期四

【演講紀錄】陳平原- 大變動時代的圖像敘事──晚清畫報三十年(1884-1913)


大變動時代的圖像敘事──晚清畫報三十年(1884-1913)

陳平原先生2014年10月23日東華大學演講紀錄


陳平原教授




本次活動請到北京大學陳平原教授進行演講,講題為「大變動時代的圖像敘事:晚清畫報三十年」。陳平原教授在傳統學術之外,長年關注大學史、城市、圖像與聲音的文化。今日講題針對的就是圖像的部分,其中的重點在於《點石齋畫報》,《點石齋畫報》是現代人理解晚清中國社會生活層面的重要寶庫,它包含了娛樂與啟蒙的層面。《點石齋》之外的畫報,現今能見的仍有一百多種,貫穿來看便可呈現晚清生活的樣貌。
講題「晚清畫報三十年」的結束點在1913年,關鍵在於《真相畫報》的出版與結束。1912年辛亥革命成功後,潘達微、高劍父、高奇峰等人辦畫報的同時,潘達微同時對照相技術有高度興趣,照相技術從奇技轉換為一種生產方式,其中一個關鍵就在於革命後出版的《大革命寫真集》。《真相畫報》是在這個技術轉變為生產方式的初期出現的,1912年創辦,1913年便停刊了。
畫報的第一期是畫家為主,第二期是照相機,這就展現了時代的變化。《點石齋畫報》亦在1913年停刊,原來使用石印印刷與畫家作畫為主的畫報,轉換為照相機為主,道林紙印刷的畫報了。當照相成為主流,石印的成本高、效果差,自然被淘汰。
陳平原教授丟出了一個問題:照相機一定比畫報更有說服力嗎?是誰更能夠體現真實?
陳平原教授將此次演講分為六個部分展開如下:
1.         為何以及如何讀畫報
2.         小說插圖與圖像敘事
3.         新聞業與石印術
4.         都市生活與西學東漸
5.         新知娛樂與改良群治
6.         低調的啟蒙與高調的啟蒙

1.         為何以及如何讀畫報
1899年梁啟超在《飲冰室自由書》中提到「傳播文明三利器」為「報章」、「演說」以及「學堂」三者。中國文盲比例高,演說的重要性更為重要。報章之中,報紙和雜誌不一樣,其中又有文藝性、科學性、商業性、黨派的或社團組織的,種種區別。
《申報》曾對《點石齋畫報》有如下評論:「其事信而有徵,其文淺而易曉,故士夫可讀也…」又云:「外洋新出一器,乍創一物,凡有利於國計民生者,立即繪圖譯說,以備官商采用。」可以窺見畫報在當時的功用。
陳平原教授提到,在他的著作中將華報的內容歸類成「中外紀聞」、「官場現形」、「格致彙編」、「海上繁華」、「神鬼故事」、「因果報應」等,在這種種分類中,若要描述晚清與傳統中國的不同,自然會忽略「神鬼故事」與「因果報應」的一方面,這取決於個人的閱讀趣味和研究的立場。
傳統中國有「左圖右史」的傳統,有些東西是單靠文字不能表達的。正如見所見齋〈閱畫報書後〉一文所說:「文字所不達者,以象示之而已。」傳統的中國書畫僅求寫意,畫報則是追求真實。
陳教授在簡報上展示群眾聚於「閱報欄」旁閱讀報紙或畫報的圖像。閱眾是理解晚清思想啟蒙的關鍵,士大夫知道老百姓沒有錢,因此有講報活動,有「閱報欄」等設施。
緊接著陳教授展示幾張圖片,都是商家挖空心思,將推銷商品說成是啟蒙的事業。或者將閱讀畫報附會為一種風雅的體現,作為一種變相的廣告。


2.         小說插圖和圖像敘事

畫報首先是「報」然後才是有「畫」。但是講圖文並茂,並非西學東漸以後才有,中國早有先例,即所謂「左圖右史」的傳統。關鍵問題在於,畫報是重述一則新聞,這是最大的不一樣,傳統中國的畫是配合文字的,畫報的文字是配合說明畫的。
活動剪影
畫報出現之前,有些人開始畫單張的「戰捷圖」以傳遞前線捷報,頗有銷路。前線的戰事勾起群眾對於新聞的興趣,如果世界太平,則人們便沒有看新聞的需要。《點石齋畫報》的創辦者美查十分驚訝中國人有製圖技術,卻只關心文字,明清小說戲曲的插圖已經十分精美且技術精良,但當時認為新聞並不需要認真製作。
晚清的小說插圖由晚清韓子雲創辦的小說雜誌《海上奇書》開啟文學作品插圖的風氣,到了1903年的「繡像小說」中,可以見到每一回都配了插圖。
而《點石齋畫報》與小說最大的變化是,由文字文主的「插圖」轉變為以圖像為主,甚至文字成為圖像的附庸。
3.         新聞業與石印術
十九世紀三十年代開始有石印漢字書籍,石印術的商業化正式啟動。石印術在技術手段上大大超越了板刻,最重要的是找到好的畫家。陳平原教授展示了多張構圖相同的中國人吃西餐的畫報圖像。最能體現西學東漸的就是吃西餐,圖中的桌椅用具等等都是西洋進入上海的具體展現。而不同的畫家的畫技影響了畫報的品質甚鉅,多張圖像中以吳友如的作品素質最高,技巧最好。
因此畫家對於畫報的重要性極高,而晚清的畫報多是以畫家為主導的。以《時事畫報》為例,《時事畫報》是一批革命者所辦的畫報,具有強烈的政治色彩,晚清的漫畫、最早的美術展覽會、照相藝術等等都由這批畫家所為。在畫報中,畫家比文人更為關鍵,而畫家主導的畫報埋下了隱患,畫家過於強勢的結果是不安於只是畫「插圖」,造成文與圖之間的無法整合,時常先做好了畫才搭配上不相干的文字。又,如《真相畫報》時常刊登所謂「當代名畫」,即高氏兄弟自己所作的畫。畫家過於強勢的結果也導致畫報本身的分裂。
4.         都市生活與西學東漸
畫報本身就是現代傳媒及現代生活的產物,最能體現現代生活的步伐。陳平原教授展示了「三百六十行圖」的數種,如賣報人、賣小說等等,這些都是當時最新的生活方式的展現。
5.         新知、娛樂與改良群治
陳平原教授展示了一張「在學堂門口演說讀報的好處」圖,作為新社會、新風氣的一種具體展現,由一名女學堂中學生的女僕,在學堂門口向路人演說讀報的好處。
1900年以前的北平特別保守,1902年起,北平的學堂,特別是女學堂發展迅速,超越中國其他區域。女學堂的發展影響社會甚鉅,陳平原教授接著展示了一張女學堂展覽會的圖片,女學堂藉由展覽女學生的作業,讓有錢人進女學堂參觀,藉此籌募校務基金。在這之中顯現出陳平原教授所謂「流動的風景與潛藏的慾望」,過去女人養在深閨無人識,而如今拋頭露面,女學生的服飾關係了整個社會風氣,當時政府明令頒布女學生的服裝詳細規定,以保護女學生,並避免犯罪。
陳平原教授又展示了一張女學生在操場操練的圖片,女學生一旦走上操場,一個開放的場域,在當時便成為一種風景,成為風景便有畫家畫下來販售牟利。


6.         低調的啟蒙與高調的啟蒙

活動剪影
廣州是清末民初思想最激進的區域,北京位處天子腳下,因此相對保守。北京的《啟蒙畫報》有所謂「兩宮御覽」的認可,爭取能夠進宮,因此一定是保守的。上海和天津屬溫和改良群治,不主張革命。陳平原教授展示了廣州《時事畫報》中秋瑾女士遭押送圖,因秋瑾遭到斬首刑,依大清律令女子是不應處以斬首極刑的,當時輿論強烈抨擊政府,輿論壓力之大在畫報中完整體現。
  

最後,陳平原教授表示,照相不能回到原始的情境中去,然而畫家透過玄想卻可以重建事件的樣貌,因此我們很難說照相會比繪畫更真實,繪畫有時可以超越時空。


陳平原教授會後留影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