三國學專題研究以《三國志》(陳壽著、裴松之注)為基礎閱讀本。
《三國志》是由西晉陳壽所著,至南朝宋時,宋文帝以其書太過簡略,詔令裴松之作注。裴松之作注所根據的史料,可考者多達二百四十餘種,有所謂「繪事以眾色成文,蜜蜂以兼採為味」。清代《四庫全書總目提要》更將其所用方法,分析為六類:「一是引諸家之論,以辯是非;二是參諸家之說,以核偽異;三是傳所有之事,詳其委曲;四是傳所無之事,補其闕佚;五是傳所有之人,詳其生平;六是傳所無之人,附以同類。」可見其考證之詳。裴注不僅彌補了《三國志》記載之不足,並為後世三國研究保留了大量的歷史資料。課程中主要採用目前海內外學術界較通行的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《二十四史》點校本,書中不僅採新式標點,且書前均有對原書作者、內容結構等作簡要的評述,對研讀學生而言,是較精詳的閱讀文本。
王文進老師於課堂上,講解裴松之《三國志注》的兩種讀法。
人文經典研讀計畫設立要旨
國立東華大學中國語文學系有鑑於「經典研讀」在人文領域之重要與不可或缺性已愈獲重視,並期盼以經典教學來重振大學教育之人文精神、拓展多元文化之共識,近年來多致力於「人文經典研讀」工作的推展。特於102學年度吳冠宏教授所主持之「言志與抒情的交響」經典研讀課程計畫既有之穩固根基上,由劉惠萍教授擔任計畫主持人,以「話語的流動」為主題,整合該系史籍與通俗文學等領域之師資,通過103年度「教育部人文藝術及社會學科經典研讀課程計畫」補助。
課程研讀計畫大致分為三個層次,第一層為「研讀能力之奠基」,主要先透過吳儀鳳教授於大學部一年級所講授之「俗文學概論」課程作概念奠基;第二階段則為「經典內涵之深究」,更進一步透過分由魏慈德教授、賴芳伶教授於大學部二、三年級所開設之「史記」與「紅樓夢」二課程,以兩部中國古代正史、小說的經典、顛峰之作,提取中國古代經典「話語流動」的特徵;第三層為「經典意義的延展」,則由王文進教授、劉惠萍教授分於碩、博士班講授之「三國學專題」與「神話學研究」、「中國神話研究」三門課程,引領研究生探析、推衍中國古代經典「口傳/正史/小說」、「想像/紀實/虛構」之對話、互文現象。並將依照各課程之不同,邀請對經典具有精深學養之專家學者蒞校演講。希望能藉由課程的執行與相關學術活動之推動,拓寛傳統中國語文學研究的空間,並啟發同學更多在地關懷及全球視野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