洪淑苓先生2014年12月03日東華大學演講紀錄
![]() |
臺大洪淑苓教授 |
主講人洪淑苓教授一開始便談到自己的家庭背景,她說:「我的家庭是很注重禮俗的家族,從小七夕的時候家裡就會拜拜,準備麻油雞酒,油飯,鮮花(雞冠花、圓仔花),還會拜床母,耳濡目染之下就有這個印象,當曾永義老師說可以做這個題目的時候就很高興,可以把學術和生活經驗結合在一起。」這些生活經驗對於洪教授的學術研究有深刻的影響,她也說道:「學術研究不是那麼冰冷,她有很多可能是從生命經驗出發的。」這一點對於有志走上學術路線的同學來說非常重要。洪教授緊接著也提到自己近年研究現代文學的緣由,從大學的文藝少女時代,對創作懷抱夢想,也喜歡創作,雖然往後的研究路線與大學時代的文藝夢並不相同,卻在開始教書後,因為教學而回頭研究自己曾經的興趣,洪教授說:「如果是對生活很認真,對生命很誠懇的話,一定可以找到呼應內在聲音的主題和研究方向。」
洪淑苓教授在碩士班畢業之後,其碩士論文《牛郎織女研究》亦出版成冊。洪教授提到,其時牛郎織女故事並未有研究專書出現,她以主題學的概念,將相關的小說、序曲、習俗、民俗等等統包入研究當中,更能看出研究主題在整個社會文化中的意義所在。
談到牛郎織女的起源,是從星辰的崇拜開始的,對應織女星和牽牛星的星座,中間隔著銀河。織女星是一等星,和太陽同級,牛郎星也是三顆星組成,加上天津四,組成等腰三角形,就是所謂夏夜大三角。在傳說故事中,玉皇大帝將織女嫁給牛郎,但是織女結婚後忘了本分而被分隔兩地。洪教授也打趣地說,可是天文學者會告訴你,這兩顆星距離十六光年,幾乎不可能碰在一起的。
男耕女織的背景在農業社會中很容易產生這樣的故事,織女星掌管祭祀,主管大地豐收之事。牛郎星原來叫做牽牛,在祭祀上原來是犧牲品,作為春耕豐收的象徵,後來經過人形化的轉換,被稱為牛郎星,成為耕田的男子,和織女星互相匹配。在文字記載以前可能就有這樣的傳說和信仰產生。
![]() |
演講現場 |
牛郎織女因為天上的星星被命名,反映了農業社會的崇拜和信仰。最早可以看到的牽牛織女文字記載,在小雅大東篇,但僅有星辰的名字,達到反諷的效果,並沒有愛情故事出現。
到了東漢班固在《西都賦》中,提到昆明池以及一對牽牛織女的石像,以昆明池象徵天上的銀河,因為這個石像的出現,可知最晚到東漢時期,牽牛星已經轉成人型,漢末魏晉時期,一男一女相戀的故事已經開始流傳,成為分離的情人寄託情感的典故所在。《古詩十九首》中「迢迢牽牛星,皎皎河漢女」的詩句膾炙人口,牽牛織女渡河一會的故事已經廣為流傳,但故事中尚未出現「鵲橋」。
七月七日渡河一會本身也有社會意義和道德訓示的意味在裡頭。牛郎織女對映社會男耕女織這樣的社會,在中國的社會裡,愛情是沒有浮上檯面的,大部分談的是婚姻,婚姻制度就是一種社會秩序,婚姻不能荒廢工作。原來的故事說的就是社會秩序的問題。故事的主題也常常因為接受程度不同,和流傳以後,把自己的情感需求投射在故事上面,於是變成反而同情牛郎織女分隔兩地,想辦法一定要讓他們相會,對他們堅貞的愛情歌頌,使得七夕成為很活潑的一個節日。
牛郎織女還和另外一個故事有交疊的地方,就是干寶《搜神記》中董永與七仙女的故事。志怪小說中就這麼一則,織女在故事中顯得很沒有感情,只是來執行任務。六朝有很多這種天上女仙下凡幫助人的故事。織女來執行天帝的命令,任務達成就返回天界。後來的故事中織女會對董永產生感情,就難分難捨。有的在故事前會加上一段,織女和姊妹在河邊洗澡的時候,衣服被董永或牛郎偷走,於是只好嫁給他。這便是民間文學中的天鵝處女型情節,這類的故事反映原始社會裡面婚姻的某個狀態,比如說掠奪婚,原始故事經過後世流傳,當然會增添比較多人情味的部分。董永故事被吸收以後最大的影響,就是讓牛郎可以轉為人世間的牛郎,經過時間的流轉以後,故事從天上的銀河兩邊,搬移到天上與人間的距離。
而鵲橋相會的情節之形成和發展,分為兩種類型,一是自願搭橋,二是被罰搭橋。在一些比較早期的詩文裡面,織女駕著他的車駕,渡河去和牛郎相會,還是把他們想像成神仙,騰雲駕霧的渡河。宋詞有個詞牌的名稱叫做「鵲橋仙」,表示鵲橋的情節應該出現了。南宋有一部《爾雅翼》中,說明喜鵲到夏天的時候額上的白毛掉光了,原因就是去當橋了。唐代的詩歌裡沒有看到對鵲橋的吟詠,所以應該是唐末或之後才出現。喜鵲同情兩人遭遇,自願搭橋。用喜鵲來搭橋被踩踏過去,這畫面很難想像。被罰搭橋,本是七日一會,喜鵲將日傳成夕,喜鵲因此被罰搭橋。傳說的情節一直在增長,不斷的有新的情節被加進來。
流傳後世的牛郎織女民間故事有以下幾項:
一、
兩兄弟式
甲、
浙江永嘉〈牛郎織女〉
乙、
山東〈牽牛郎〉
丙、
安徽〈牛郎織女故事〉
二、
謫仙式
甲、
閩南〈牛郎織女傳說〉
乙、
潮州〈七夕的傳說〉
三、
夫妻反目式
甲、
蘇北〈織女變心〉
這些故事主要情節相似,細節不同,這都說明神話傳說到民間故事的流傳過程當中,是沒有定本的,他有許多變異性,每個人記憶中的牛郎織女故事,大致上相同,細節上卻有很多改變。
最後,洪教授在談到七夕習俗演變時,提到七夕與情人節之間的關聯。過往從未明定七夕是情人節,七夕情人節是現代創造的節日,其起源是1979八月二十六日,廣告公司推出「中國情人節民俗遊覽會」及宣傳活動。
牛郎織女是很有感情很有趣的故事,一直源遠流長,一直在民間生活當中,從牛郎織女相會衍伸到拜七娘媽的習俗,織女和我們心靈是非常接近的,他是保護婦女懷孕,保護兒童成長,織女不只是愛神,更是像母親一樣的神祇。七夕情人節被創造出來以後,各地有不同表現的方式,民俗節慶所顯現出來的活力,是讓我們的生活更加精彩的地方。這些活動不一定由官方來主導,很多是基金會或文創產業結合,也就更加有創意。
現場亦有同學提問,回饋想法。
![]() |
現場同學提問 |
問:牛郎織女故事會不會提升女性地位呢?老師提到的故事版本中有一個是夫妻吵架的,在過往女性地位低下的時候是不會有這種狀況的,在這個民間故事流傳之後,夫妻相處可能會有不同的狀況。
答:織女一直都在比較崇高的地位,被奉為神祇,牛郎相對位階比較低。織女被奉為女工之神,男耕女織的社會中,女性有一定的地位,畢竟是分工的社會。這可能是很遠古以前的狀況,等到父權發達,宗族的結構以男性為主之後,女性才處於較低的位置。織女一直嚮往著人間,思凡而下凡,和牛郎養兒育女,最後被玉皇抓回去。這樣的故事感動大家。第一他肯定女性的能力,和女性對家庭的奉獻,對丈夫子女的照顧,同樣的從另外一個角度,他所活動的範圍,實現能力的地方都在家庭裡頭,女人屬於家庭倫理規範裡面,這就是傳統希望得到的倫理和諧,這對女性確實有一些限制。織女變心故事中可以推敲的就是,織女的形象是不太好的,這個故事我一直覺得他很可能和大陸的社會狀況有一些反映,八零年代以後,大陸蒐集到的民間故事材料中有一些可能是被創造出來的,可能是偽故事,在某個人的意識型態下,要把織女形象扭轉,刻意反傳統,這個故事要從故事流傳的地方和社會背景去考慮。你所關心的借由這個故事去肯定女性的地位和提高女性的地位,是可以從這裡去強調,賢妻良母也很重要,並不會因此沒有他的價值,從女性主義的角度來說織女確實被侷限,可是故事情節沒辦法跑出去,我們應該看到她正面的部分。倒是民間婦女自己流傳的相思雨和洗碗水,提出了另外一個解構的點。老師以媽媽的身份告訴你們,現在男人也是要做家事的,既然家庭是很重要的,我們肯定他的意義,每個人的付出分工是很重要的。
![]() |
洪淑苓教授(左)與主持人吳儀鳳教授合影 |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